我国文化源远流长,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、文明之邦的称号,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,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,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,它们都以谚语、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,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再过几天,就是腊月了。关于腊月,很多老人都会提到“好汉不挣腊月钱”这句话。那么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?一些民族的新年日期略有不同,历法也完全不同——比如藏历新年、苗族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就相差甚远。然而,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重视新年的传统。
所谓“好汉不挣腊月钱”,要从腊月的由来说起。一般认为,至少在先秦时期,中国先民就有在腊月准备过年的习惯。据说腊月的腊与“腊肉”有关——据考古学家考证,在殷商时期,商朝贵族就掌握了制作腊肉,冬天食用的习惯。《乡土中国》中提到,传统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耕社会。腊月,是一年中唯一一次休息的时间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,都要在腊月好好休息,与亲朋好友互动,与家人团聚。虽然古代没有成熟的经济理论,但是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。腊月到了,人们回家过年,导致劳动力稀缺。
为了寻求临时工,很多商家会提高报酬来吸引临时工。这和现在假期工资翻倍是一样的。古人认为,有真本事、真能力的人,不会觉得太缺钱,所以不必牺牲腊月回家团圆的机会,来赚取腊月的双份工资。所以有这么一句话,“好汉不挣腊月钱”。
其实“好汉不挣腊月钱”背后也有类似的说法,叫做“好汉不挣六月钱”。古人习惯用农历来计算一年中的月份,农历六月往往是三伏天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这期间即使不工作,在家避暑,也觉得酷热难耐,还要在这种温度下外出工作,辛苦指数可想而知。所以得出好汉不挣六月钱的结论。
总结
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。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,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,说出生活的道理。总之,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,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,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,不同的事件,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。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,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。
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,农耕社会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。而且,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,很多服务行业和商业,即使在大年初一,仍然照常营业——比如早在十几年前,很多网吧在正月初一就开门营业。而且很多大超市和商场除夕从不放假。所以,对于“好汉不挣六月钱”的观点,本人认为不应该太绝对:打算回家团圆的,可以回家团圆;感觉春节是赚钱的好时机,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赚钱的机会,也不用担心腊月要不要赚钱。对六月的态度是一样的:如果三伏天大家都想当“好汉”,都不工作了,社会运行就停滞了。毕竟农耕社会的很多经验和价值观已经不适合这个多元社会了。